是通过挪用他人的工作来滋养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事实是工人国家退化所固有的。官僚帝国主义只不过是这种占有的一种特殊形式»十五. 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很快就相信莫斯科“想完全从属于南斯拉夫的经济,把它变成向苏联供应原材料的补充,这将阻碍工业化并破坏该国的社会主义发展”16. 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合资企业”旨在垄断对苏联工业所需的南斯拉夫自然资源的开采。两国之间的不平等贸易会以牺牲南斯拉夫经济为代价,保证苏联经济的暴利。 南斯拉夫与斯大林解体后,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宣布,自《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1939 年)以来,特别是在德黑兰“三巨头”会议之后(1943 年),苏联参与了帝国主义的世界分配“自觉地沿着帝国主义扩张主义的沙皇老路前进”。
他还说,斯大林宣称的“多民族国家领导者理论”,“不过是领导者对其他人民和国家的征服、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事实的表达»17. 1958年,毛泽东在与尼基塔·赫鲁晓夫的谈话中讽刺地指出:“有一个叫斯大林的人,占领了旅顺,把新疆和满洲变成了半殖民地,还开了四 电子邮件列表 家合资企业。这些都是他的善行。”18. 苏联濒临分崩离析 俄罗斯官僚帝国主义建立在强大的超经济垄断之上,并由极权主义力量强化,因此在性质上是非经济的。结果,事实证明,它要么太弱,要么完全无法执行斯大林主义的计划,即剥削东欧的卫星国和中国人民的边境地区。面对这些国家日益增长的阻力,莫斯科官僚机构不得不放弃它试图强加的“合资企业”、不平等贸易和殖民分工的想法。
南斯拉夫失去后,从1948年开始逐渐失去对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治控制,不得不放松对其他国家的控制。 在苏联内部,超经济垄断也被证明无法确保俄罗斯对主要外围共和国的长期帝国主义统治。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的发展,以及更普遍的苏联周边地区的现代化,以及工人阶级、知识精英和官僚机构本身的日益“国有化”,逐渐开始改变俄罗斯和周边共和国之间的力量平衡有利于后者。莫斯科对他们的控制正在减弱,系统日益严重的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开始肢解苏联. 中央政府为抵制这一进程而采取的措施——例如 1972 年推翻被克里姆林宫称为“民族主义者”的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佩特罗·谢列斯特——未能扭转局面,甚至未能有效阻止过程。